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工匠牵手博士,这个企业模具钢年产量增长了3

发布时间:2018-08-24 19:04

  从年产10吨到月产300吨,仅一年多时间,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模具钢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巨大飞越。

  这些变化,得益于一桩特别的“联姻”。

  一场技能比武引发的“联姻”

  有着21年一线生产经验的工匠伍期江,和潜心研究各类材料23载的理工博士徐先锋,在一场技能大比武中相遇。

  2016年9月,黄石市西塞山区总工会举办钢材热处理技能大比武。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伍期江是参赛选手,湖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先锋博士担任大赛裁判。

  热处理,是提高钢材性能的一种工艺。正常情况下,模具钢淬火采用油冷方式。

  在比赛中,徐先锋发现伍期江采用水冷方式,既经济又环保。

  “这种操作超越了书本理论知识,是我没想到的!”回想起首次“碰撞”,徐先锋十分感慨。

  凭借娴熟的技能,伍期江夺得比武第一名,被授予“西塞工匠”。

  赛后,徐先锋仍念念不忘:“工匠宝贵的实操经验,不正是我们研究人员欠缺的吗?”

  此时的伍期江正在苦恼:企业缺乏相关实验设备,新工艺研发举步维艰,公司产量规模一直上不去。

  了解双方的诉求后,西塞山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黄成提出,由工会牵线搭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成工匠和博士“联姻”。

  去年6月,由工会、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共建的“西塞工匠+理工博士”创新工作室揭牌。

  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博士团队“点钢成金”

  作为一家进行钢材热处理、产品加工的企业,需要根据每个客户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工艺方案。

  “碰到新钢种处理订单,要么不敢接,要么验收不能达标。”伍期江说,以往冷却方式、冷却时间、实施工艺,全靠自己根据经验来摸索。不仅效率低,风险也较大。

  公司在2014年投产,模具钢仅1家客户,年产量仅10吨。此后几年,产量也没能有大的增长。

  变化发生在博士团队进驻后。

  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以徐先锋为带头人的8名博士,成为企业的“智囊团”。

  拿到客户订单,遇到技术难题时,工匠团队向博士团队寻求方案。博士团队开展课题攻关,在实验室反复试验论证,再将实验结果反馈给工匠团队。

  也有博士团队搞不定的时候——

  实验室只能处理小型钢材,但投入生产时钢材往往数以吨计,结果往往会有偏差。

  这时,就要靠工匠的经验来掌握“火候”。

  “我打心眼里佩服工匠师傅们!”对于工匠的实操能力,徐先锋很是服气。

  “博士团队带来的工艺优化,使成本大幅降低,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以往不敢接的客户订单,如今也敢接了。”伍期江说,得益于博士团队的指导,现在每个月模具钢产量达到300吨,客户也发展到12家。

  这一年,博士团队收获也不少。

  徐先锋说,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合作模式,让理论研究更有方向感,更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写论文上。同时,注重将工匠多年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变成科研成果。

  目前,由双方合作研究出的一项独创处理工艺,正在申请专利。